羽毛球运动的每一次发展,都来自于颠覆传统,打破现有的平衡关系,制造矛盾,形成新的斗争局面。有能力在新的斗争局面中取得胜势地位的球员,就将成为羽坛新的霸主。

但正如成语“青出于蓝”所表达的,任何新的霸主,其本身绝不可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必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又对传统的内容去粗取精,再加上有针对性的创新,而形成的新内容。也就是说,尽管颠覆了传统,但我们永远也无法脱离传统。

由此可见,再次推翻新的霸主的办法,也还是要从传统中得到,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目前最需要打破的是什么,从而找到下一次颠覆的钥匙。

羽毛球运动的两大主要能力,是技术和速度,每一次革新,都逃不出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不是技术限制了速度,就是速度压制了技术。

这个规律在单打项目中尤为明显,技术型球员有佐戈,拉尔森,孙俊,陈锋,叶成旺,李铉一,陶菲克,王莲香,张海丽,龚智超等等,而速度型球员则有阿尔比,盖德,董炯,陈刚,林丹,李宗伟,马丁,叶钊颖,马林等等。

羽坛名宿众多,他们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奉献了许多经典对局,难以尽述却历历在目。96年汤杯小组赛,印尼对韩国的第一单打,佐戈对阵大器晚成的韩国名将朴星宇,第一局就打了59分钟。须知那可是有换发球的时代,那场球朴星宇最终脱力而败。当时的技术型打法霸主佐戈先生展现了埃塞俄比亚长跑选手式的耐久能力。

而我们看到作为当代速度型打法的代表人物,马林的技术其实非常全面,前后场手法单独拿出来比较也是很出众的。但她并不迷恋技术,而是一贯坚定于快速进攻打法之中,优秀的手法服务于这一打法而不高于打法,是战略高于战术的先进思想。

所以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认为速度型球员技术都是不行的,或者技术型球员就一定会五分钟抽筋,这都是狭隘的片面理解。随着羽毛球运动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国球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必然趋势,没有明显漏洞又有绝对优势技术的球员,才有机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靠一两个绝招打天下的好日子再也回不来了,赢球变得越来越困难。

双打项目一直是韩国队的看家法宝,本次奥运会他们精英尽出,却在三个项目上只收获一块铜牌,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在分站赛里面砍瓜切菜的韩国人,成了其他国家选手的突破口呢?之前我谈过被人吃透的问题,但对于这些能走到奥运舞台的人来说,相互之间都是没什么秘密的,都是互相吃透的。我们总不能说李龙大输给双蔚组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打法所致吧,所以这肯定不是问题的答案。

我想日本队总教练朴柱奉应该是最能料敌于先的那个人——进攻型打法也许就要阶段性的走到尽头了。这个苗头或许还不是很明显,但比赛结果胜于雄辩。男女双的冠军都战胜了以进攻为特点的对手,混双半决赛,世界上攻击能力最好的两对组合双双落败,杀球机器高成炫同学连前四都没进。

2004年的NBA总冠军,是场场得分不过百的活塞队。拉里布朗教练说过,进攻再强的人,总有投不进的时候,我们在这种时候把球投进,就是4分。这种战术在本次奥运会的双打比赛中被广泛使用,在对方进攻未果之后反击得分的次数,决定着大部分比赛的胜负。

我们简单的展望一下,防守型打法(准确地说应该是先防守型打法)的成功,必然造成大家都重视防守的训练。但防守是比进攻更难的,因为进攻只需要执行自己的计划,而防守需要预判对手的计划,再拿出应对办法。这样一来,那些只会某一种打法的粗线条球员就逐渐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专多能,能干很多活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型球员了,这就是我目前的结论。

热门评论 登录